發現簡史編輯
1823年,硅首次作為一種元素被永斯·雅各布·貝采利烏斯發現,并于一年后提煉出了無定形硅,其方法與蓋-呂薩克使用的方法大致相同。他隨后還用反復清洗的方法將單質硅提純。
1823年,Berzelius以氧化矽(硅)的粉末,加以鐵,碳的混和物在高溫下加熱,得到矽(硅)化鐵。但是為了抽取純的矽(硅),他使用矽(硅)-氟-鈣的化合物,干燒之后得到的固體,加水分解得到純的矽(硅)。[3]
發現硅的榮譽歸屬于瑞典化學家Jöns Jacob Berzelius,在斯德哥爾摩(瑞典首都)于1824年,他通過加熱氟硅酸鉀和鉀獲取了硅。這個產物被硅酸鉀污染,但他把它放在水中攪拌,會與之反應,因此得到了相對純凈的硅粉末。
硅名稱的由來:英文silicon,來自拉丁文的silex,silicis,意思為燧石(火石)。 民國初期,學者原將此元素譯為“硅”而令其讀為“xi(圭旁確可讀xi音)”(又,“硅”字本為“砉”字之異體,讀huo)。然而在當時的時空下,由于拼音方案尚未推廣普及,一般大眾多誤讀為gui。由于化學元素譯詞除中國原有命名者,多用音譯,化學學會注意到此問題,于是又創 “矽”字避免誤讀。臺灣沿用“矽”字至今。中國大陸在1953年2月,中國科學院召開了一次全國性的化學物質命名擴大座談會,有學者以“矽”與另外的化學元素“錫”和“硒”同音易混淆為由,通過并公布改回原名字“硅”并讀“gui”,但并未意識到其實“硅”字本亦應讀xi音。有趣的是,矽肺與矽鋼片等詞匯至今仍用矽字。在香港,兩用法皆有,但“矽”較通用。[4]
2礦藏分布編輯
硅的豐度,引起早期化學家的興趣。矽(硅)在地球表面的含量僅次于氧,占有將近28%.但是矽(硅)元素并非較早被發現的元素,那是因為從矽(硅)的氧化物中要將矽還原出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。
硅約占地殼總重量的25.7%,僅次于氧。在自然界中,硅都以含氧化合物形式存在,其中較簡單的是硅和氧的化合物硅石SiO2。石英、水晶等是純硅石的變體。礦石和巖石中的硅氧化合物統稱硅酸鹽,較重要的有長石KAlSi3O8、高嶺土Al2Si2O5(OH)4、滑石Mg3(Si4O10)(OH)2、云母KAl2(AlSi3O10)(OH)2、石棉H4Mg3Si2O9、鈉沸石Na2(Al2Si3O10)·2H2O、石榴石Ca3Al2(SiO4)3、鋯石英ZrSiO4和綠柱石Be3Al2Si6O18等。土壤、黏土和砂子是天然硅酸鹽巖石風化后的產物。[2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