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信部日前發布“上半年光伏產業運行情況”顯示,我國光伏產業可能出現跳躍式增長,形成震蕩發展曲線。今年下半年太陽能面板需求有望增加約29%,早先面板供大于求局面將出現逆轉。
新趨向接二連三。近期,國內光伏行業兩大巨頭——常州天合與英利綠色能源,爭奪目前國內單體較大光伏電站“云南省建水縣30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”事件,引發廣泛關注。有業內人士認為,其可能對整個行業未來發展方向有風向標意義。
在市場轉好中贏得喘息時機,從整個產業鏈各個環節尋找突破,從單純制造商逐漸向資源供應商轉變,可能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國內光伏行業巨頭們“逆轉”行情的較有利武器。
震蕩中反彈
數據顯示,截至2014年6月底,我國在產多晶硅企業由去年初的7家增至16家,多家骨干電池企業扭虧為盈,部分重點企業實現連續盈利。同時,我國光伏產業規模持續增長,外貿形勢逐步回升,據初步統計,上半年我國光伏制造業總產值超過1500億元。
雖然美國“雙反”調查與歐洲“反規避”調查并未停歇,但全球光伏行業整體的復蘇,仍然為低潮中的國內光伏企業,贏得了一輪過剩產能洗禮后的喘息。
行業專家介紹,曾占據全國光伏產業產值半壁江山的江蘇,2013年上半年省內千家光伏制造企業的半數以上處于停產狀態。如今,“行業的整合雖然還在繼續,但整體向好的趨勢已經出現。”浙江一家光伏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。
0.55元背后
修復期的中國光伏產業,隨著國家一系列新政策的引導與推動,已開始出現諸多新發展方向。
近日,國內兩大光伏巨頭——常州天合與河北英利,爭奪目前國內較大的單體光伏電站股權,“云南省建水縣30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”事件便是一例。
建設光伏電站,是近兩年我國清潔能源發展鼓勵的方向之一,但這一次的不同之處在于,這是國內首次國有企業向社會民營企業轉讓股權。兩家企業不計成本的志在必得,更顯示出國內光伏企業從制造商向資源提供商轉變的雄心與迫切。
云南交易所公告顯示,此次轉讓的出讓方為云南冶金集團,轉讓其旗下三家企業90%的股權,而這三家企業,據原云冶集團董事長董英介紹,正是為建設這個光伏電站成立的。令人驚訝的是,三家公司90%的掛牌價合計1.465億元,分攤后前期的投資成本即接近0.55元/瓦,這遠遠高出當下約0.2—0.3元/瓦的“市場價”。
對此,一家參與投標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:“即使成本再高,只要公正競標,我們也志在必得。”據業內分析,光伏電站建成后,有望獲得10%的年穩定收益率。